漯河文联网-漯河文艺网

  • 本日
  • 本周
  • 本月
热门文章

德艺双馨铸画魂——王文浩的艺术人生

2020-4-2 16:10|查看: 8520|评论: 0

摘要: 德艺双馨铸画魂——王文浩的艺术人生

德艺双馨铸画魂——王文浩的艺术人生 

孙永辉

·王文浩个人简介·

    王文浩,男,汉族,1941年10月生,河南舞阳人。幼承家学,志于书画。1959年考入原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,师从王威、刘铁华、王儒伯诸先生。1962年参加工作,1984年任舞阳县文化馆馆长,副研究馆员,2002年退休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CNTV全国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委员。曾任舞阳县第二届、第三届政协常委,舞阳县第九届人大常委,漯河市第一届政协委员、第二届人大代表。先后荣获省政协“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”、“漯河市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”、“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”、2011年度感动漯河十大人物等荣誉。在担任文化馆馆长期间,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现代绘画画乡”, 舞阳县文化馆荣获“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”,并为创建“全国文化先进县”发挥了应有作用。


《售粮》(油画)

就像一首经典歌曲那样,人们很容易记住歌手而淡忘词曲作者,现在的舞阳农民画名震中原叫响全国,有多少人知道王文浩的名字?即使知道他为舞阳农民画所做的开创性贡献的人中,也有不少人却认为他只会画农民画,而对他在中国画、油画、版画、书法等领域的精深造诣知之甚少。笔者细细翻阅他的人生履历,走进他的精神世界,感知他的气节情操,一个远离名利、专注艺术、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呼之欲出。

王文浩,1941年生,幼承家学,志于书画;1959年考入原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,师从王威、刘铁华、王儒伯诸先生;1962年参加工作;1984年任舞阳县文化馆馆长,副研究馆员。从1958年上中学到街头画壁画开始,他从事书画艺术事业已经六十年。炎炎夏日,在舞阳县城西关一栋二层小楼里,温和、慈祥、年近耄耋的王文浩淡淡地对记者说,这几十年里他只做了三件事:一是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;二是成就了舞阳农民画;三是有一点创作成果。

《新粮》


辛勤耕耘育得百花争艳

1980年调入舞阳文化馆以后,王文浩便以文化馆为阵地,通过举办美术培训班,培养了一批批美术人才。曾有200多名学员在他的辅导下考入高等院校美术专业,不少人现已成为知名画家、大学教授或美术教师。同时,他带出了一支舞阳农民画创作队伍,几十年来,从培养人才、建设队伍、辅导创作到理论研究,构筑了舞阳农民画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。

早在1988年,他就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画院,率先提出农民画第三次升华的观点。他撰写的《现代民间绘画创作十三讲》,既是舞阳农民画创作的理论支撑、培训教材,也是他从事农民画创作、辅导、研究几十年的结晶。他认为,农民画是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再生,是崭新的艺术语言形式,是文化创新工程。上世纪80年代他就明确提出,舞阳农民画创作要坚持以“继承民间美术传统,融汇现代艺术观念,表现现实生活”为三个支点;进入21世纪后,他进一步指出农民画的发展方向要致力于“提高文化内涵,提高艺术品位,提高表现技巧”三项提高,引领和推动精品创作工程,力求达到“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,有浓郁的现代艺术气息,有深厚的文化内涵,有精湛的表现技巧”精品标准,完全契合习近平“思想精深,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”的精品要求。在上个世纪,舞阳已跻身全国著名画乡之列,如今,舞阳农民画更是闻名遐迩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舞阳农民画有一百多幅作品入选,《讲文明树新风》《图说中国梦》《图说核心价值观》公益广告展现在报刊、网络、电视等媒介中,在首都街头、大小城市以及边远乡村,都能看到舞阳农民画的身影。据统计,全国各地公益广告选用舞阳农民画的比率,占发布总量的百分之六十。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参考消息》《经济日报》等国家主流媒体整版发表舞阳农民画作品数十幅。

农民画作品 《金海》


心无旁骛永攀艺术高峰

在王文浩看来,艺术精品产生要具备四个要素:丰厚的文化积淀、深邃的思想洞见、偶然的灵感爆发、精妙的艺术表现,四者缺一不可。他认为,称得上艺术的作品,应当是画家精神的物化、心灵的写照、情感的寄托、历史的存证。正如他撰写的一副对联:“大象无形包容天地,书画有魂穿越时空。”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。对艺术的敬畏之心,是他对艺术不懈追求的恒久动力。

王文浩常对画友们说,忠实地描绘生活就能反映时代的本质,弘扬主旋律,凝聚正能量。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版画《新粮》《挑个新发式》,油画《售粮》等作品,生活气息浓厚,现在看来依然生动感人,不愧为改革的颂歌,时代的写照、历史的见证。晚年,他在组织辅导舞阳农民画创作的同时,笔耕不辍,致力于山水画创作。在谈到中国画时,他把自己的艺术观概括为:“师法造化,乃寄情也;承袭传统,当为根也;引西汇中,可为用也;兼收并蓄,以求新也。”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。他的山水画作,气势磅礴,笔墨浑厚,寄托着高尚的文人情怀。

书法作品

石涛说:“夫画者,从于心者也。”细品王文浩的作品内涵,除上述时代的颂歌,历史的记忆之外,还可以概括为高尚的境界,昂扬的精神;农民的礼赞,文人的情怀;哲理的思辨,大道的阐发;不倦的良师,无私的奉献。他的画作与诗作浑然交融,相映生辉。从他的题画诗中,就可以窥见他的画品。如题《雄踞》五律:“巍巍太行山,雄踞广宇间。下以载万物,上乃擎九天。磅礴英雄气,千古尚凛然。炳炳中华魂,灿灿耀人寰。”这何尝不是民族精神的赞歌?再如“幽幽巉巖上,躬身耕暮云。不求千里远,但留足迹深。”这幅画和题画诗,就是他的自我写照。加上他那雄强的魏碑体书法,诗书画文一体,自是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。

《岪郁太行巅 悠然有家园》


不忘初心甘做文化塔基

长期从事文化、艺术工作的王文浩认为,文化或分三个层面:上层文化,国家的政治、制度、律令、法规等治国理政的文化;下层文化,庶民百姓的生产生活;处于中层的文人文化,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,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宝塔。正是因为秉持着一个文人的责任,这么一位耋年老人,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舞阳书画艺术的进步与农民画创作水平的提高,每年要操办的培训、讲座、研讨与展览等大小公益文化活动不下三十次。600元左右的画架,他买了十二个无偿送给骨干作者,还自费买来画布供作者使用、自己拿钱奖励优秀作品;组织书友会、画友会,为书画爱好者提供学习、交流、不断提高的平台。年近八十高龄的他,坚持巡回于乡镇间培训书法教师、编写《书法艺术漫谈》,自费印刷,免费发放。在他看来,文化精神的传播,远非金钱可以衡量。

《绣太行》

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在书画艺术创作、普及的道路上,王文浩一直在身体力行,探索创新。他常说,做中华文化宝塔的一块基石,是每一个文人的责任,众多的基石,才能构成宽厚的塔基,从而支撑起高耸的宝塔。他正是以这样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,以“愿将心瓣化春泥”的无私精神,来浸润舞阳农民画和书画艺术的成长之路,书写出一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高尚情怀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
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
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